贵阳
文旅
新范式
《一起桨桨》栏目
普通人的生活、商业观察视角
若有灵感,期待合作
展开剩余91%最近去了趟贵阳,一是想看看“仅次于”上海的咖啡之城有何实力,二是体验一下之前小火一次的咖啡主题旅行,是否有文旅发展的新切入点。站在游客和咖啡爱好者的视角,在大同小异又两极分化的互联网信息里做了一个如下的行程。
行程回来的总结就是
旅游业依然在信息密集型和服务分散型的道路上狂奔,而用户在海量决策里越来越疲惫。
文旅
|我们到底需要在旅游里获取什么
当然这篇文章更多向旅游同业们抛抛砖,一起探讨或许还有什么新的转型方向。
先从贵阳之行开始切入聊起吧,铺垫一些背景,再揉碎了讲讲细节背后的深度思考,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慢慢阅读,一同探讨。
其实贵州的旅游并不在贵阳,贵阳最大的作用,可能是交通的中转点。第一天或最后一天安排贵阳小吃喝过度一下,自由活动看看甲秀楼,看看黔灵山的猴子。
那为什么这次在贵阳市区安排了三天的行程?什么思路?
相信关注最近贵阳动态的同业们都有刷到这座小城,正在以“咖啡”这张名片成为网络热点。尤其是上个月本地的咖啡品牌“乔治队长”,其创始人彭近洋在2025世界咖啡冲煮大赛上代表中国拿下冠军,又给这个“遍地冠军”门店的城市锦上添花,自然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想要来到这个迅速崛起的咖啡之城打卡。同时以阿云朵仓为代表的非标商业项目,标榜理想生活方式,在地文化的叙事,方方面面都在目标对准更需要内容的年轻人们。
在今年年初,其实小红书等平台就开始有了贵阳旅游的热度,以吃喝为主要的行程计划,反而弱化了诸如千户苗寨和荔波小七孔这些传统的经典行程。属性上也更倾向于年轻人释放压力的逃离之旅。有网络热度的咖啡,有味觉刺激的酸汤火锅,有体感舒适的山城气温,加上各种接地气的小城体验,都在年轻一代的心趴上。
尤其是深圳到贵阳的航班,不是在大清早,就是在大晚上,总之就是不在上班时段,非常打工人友好。
那按照惯性思维,咱们旅行社尤其是地接端,能不能出一条这样的路线,吃喝团,专供这个群体。
好,也不好。
相信咱们有不少的同业们应该在不同的目的地都试过这些产品,也有不少心酸的经验。年轻人事儿多,服务难以标准化,没有利润点,费力不讨好。
用户视角
“
需求是一定存在的,匹配需求的方式还未成型。
这个需求是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决策,执行机制
这个方式是信息处理机制的习惯还在生成
如文章开头所说,用户在海量的决策里会越发疲惫,最后倾向于找到一个坐享其成,一劳永逸的方案。愿意付费的用户,在网上找个人地陪,还有拍照出片的加成。愿意探索的用户,在ai的辅助下,快速获取方案。这些时下流行的方案,对应着用户在上述机制里的不同选择。
过去旅游行业有很多信息差,网络不够发达,所以旅行社无疑是一个方案商,密集的信息体,用户愿意把选择权交给它。现在的网络发达,密集的信息开始从旅行社转移到社交平台,转移到KOL等等。大家不再需要千篇一律的行程,更需要有自己的个性化定制。但其实,最后往往也是千篇一律的。
这是一个尴尬的点。用户在信息的处理过程中侧重各有不同,造成每个人对旅游的预期和反馈也是不同的。大部分的用户很难做出一份省心丝滑的行程,或者说也没有体验过丝滑的行程。
或许有点反常识,但常在外旅行的朋友可能能get到所谓丝滑。大家更多的行程攻略,集中在时间和地点的维度上,比如今天什么时段在哪里活动,稍微细点的还会标出每段的交通。但除此之外,我觉得一个丝滑的行程,更多的攻略是在看不见的部分,即各种备用的预案或盈余时间的填补,把信息的连贯性做的丝滑。
旅游本质是新信息处理的过程。好的旅游体验是每个信息处理节奏合适自己,合适同行的小团队,这需要很多的旅游经验来预判,也需要你足够了解同行伙伴的风格。说大白话就是总有新鲜感,总有对下一个行程节点的好奇在生成。
比如贵阳的甲秀楼。
从搜集的角度,大多数的网上攻略就是适合晚上看夜景拍照,河边散散步,这是一个惯性选择。
从分析的角度,老出行人就知道这个景点其实一眼就看完了,正常游览时间不超过5分钟,就是一个老城的历史建筑观光点,周边围绕居民区,并没有多大看点。
从判断的角度,这个行程设计不可占据整个晚上的时间,因为顶多顶多半个小时,拍完照,河边小吹一会风,就会开始无聊。想着下一趴去哪,但又容易出现没有准备。
从决策的角度,大概率是晚饭后,在甲秀楼简单观光拍照打卡后,前往下一场,比如花果园,比如青云市集之类,继续保持有效旅游时间内的信息密度节奏。
从执行的角度,贵阳的公共交通并不便利,有个电动车可以有效的解决小范围灵活移动的熵增,哪怕没有主意,兜兜风也是一个很好的项目。在实际的旅途中我们也租用了一台电动车。
这一部分其实想探讨很细的一些旅行过程。尤其是类似于这种情况下的用户感受,即计划行程提前结束,又意犹未尽。大多情况下的处理法是,同行比较有主意的伙伴可能会张罗下一场,无论是新的游玩项目,或是安静聊天局等。同行伙伴比较随意,比较P人,可能就卡在这里,在原地搜索半个小时不知道下一趴上哪,最后不太甘心的回了酒店或是刚吃完晚饭不久,又莫名其妙坐在了夜宵摊。
在我的感受中,旅行在前后两端是有快乐的,即搜集和执行信息。搜集让人有想象的快乐,彷佛身临其境,幻想自己在当时当地的体验。执行让人有实在的感受,各种感官不断在反馈自己的预想的体验。唯独在中间的分析,判断,决策是磨人甚至内耗的,也往往是各种旅游搭子下头的点,朋友出行回来再也不同行的开始。人之常情,也很好理解,出来玩谁都不想老是动脑子。
所以如果是多人出行,做攻略要细到这个份上,其实不容易。不容易的点在作为,安排行程的人,搜集、分析、判断的时间和精力上或许不够,毕竟现在的旅行短平快,说走就走,不会长时间为一场旅行做充分的准备。在决策上或许也无法完全共情到每个同行伙伴在各个节点的心情变化,除非是很熟悉的朋友,家人,情侣,仅是搭子或是同事有点困难,落到最后的执行也容易失去计划的控制。
很像团队管理。
当然看到这里也会有人说,我们就是p人大作战,走到哪是哪,不打卡,不计划,主打一个随心所欲。我相信一定有这样的旅行,我也相信这样的旅行必然要很同频的人才玩的来,否则和旅行前的发誓一样鸡肋。或者说这更适合一个人出行。因为在面对问题和选择的时候,碰撞的是各自的为人处事和三观。
那这部分是想对应到上文抛出的哪块砖呢?弯弯绕绕好像不知道我在说什么,确实有点。但是旅游同业们,这种感觉像搞不明白的当下旅游市场吗?
释放压力的逃离之旅
”
是这块砖,也很想在评论区知道同业们如何理解这块砖,在大家也已经把“情绪价值”挂嘴边了。
厂家视角
“
硬实力和软实力开始双重缺位
传统行业结构不足以适应市场变化,盈利结构的模糊
其实上述才是旅行社同业们在做产品时该考虑的,也是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所在。那我们怎么做来让这个信息处理机制丝滑,让用户舒服的有一场“释放压力的逃离之旅”?这个用户可能是年轻人,也可能是我们现在的主流客群中老年。
释放压力通俗点就是不想事儿呗,抛开日常的各种标签带来的烦恼。
作为打工人,受迫于工作压力,领导压力,职场关系压力,一睁眼就是马不停蹄的运转,出去旅游还要做各种攻略,避各种坑,在有限的两天周末里绝不浪费每一秒争取来的自由。
作为父母,不理解子女面对的社会现状,沟通不畅,又不在身边,自己也做不了什么,心一横花钱出去玩,没玩明白又差点被坑,同行的伙伴子女孝顺,工作顺心,回来一趟心里更堵了。
作为父母,每天在下一代和下下一代之间游走,冲突的生活方式,冲突的教育理念,缺乏的乡土社交,变相被剥夺的自由,情感的双向绑架,屡有出走的决心,却屡战屡败。
深入的行业分析和现状我相信各位同业比我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我只是一个扒了扒门框的门外汉,在旅游行业入门半年多有余。
除了更贴近人心的产品外,我认为旅游行业无解,或许它也开始称不上为一个行业了。
正如上文所说,服务分散化。
面对更细致的旅游体验,可能旅行社是有点束手无策的,或许在很多行业老人的经历里,也没有过这种思考。大家只是把手里有的各种资源进行排列组合,不同的酒店,不同的餐标,不同的地点门票,不同交通方式,每一环都有一个价格,把底价算出来,做一个pdf,划一个结算价,然后给批发商,给前端门店去卖。完全流水线化,以至于久而久之,有了在这个体系下的“个性化”,走哪个景区,坐不坐观光车,吃多少的餐标等等,十块二十块的预算差异都能给你算出来。旅行社的产品就像零食很忙,在大量的sku库里不断调配比例。
但这些都被OTA也好,社交平台也好,都革命掉了。生产的组织方式变了。1+1+1+1>4的传统利润结构失效了,甚至开始1+1+1+1<1。东西加的越多反而越不挣钱,有同业前两年开始转型专门做日游,做精时确实还不错。
抖音等社交平台近年公开了算法,传统的运营技巧都在慢慢失效,内容的价值评判成为了重点。这要求创作者有长期主义,持续输出能给用户带来价值的内容。说老话,真诚就是必杀技。
但也不代表说真话,说实话就一定有流量。对于风雨之中的旅游行业也是的,做真高品质也不一定有人买账,因为大家已经见怪不怪。或许我们应该回过头来想,用户需要的高品质是什么,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以前搜集客户的各种资料,甚至于隐私,是为了探清消费实力,确定购物店的话术策略,在踏入某地时早已准备好陷阱。那现在能不能还是透过这些资料去洞察她们的内心。也许在一览众山小时的情绪引导,和放空的行程是各位旅行的念念不忘。也许是一天的超强特种兵暴力释放吃喝欲望后,次日徐徐展开的city ride让大家突然发现生活的细碎美好其实一直在身边。
切入用户的信息处理机制,在每个环节中去输出自己的价值,输出自己的内容。在搜集的时候觉得你全面,在分析的时候觉得你可信,在判断的时候觉得你真诚,在决策的时候觉得你放心,在执行的时候觉得你靠谱。
如果把旅行作为一种消费品,那么首次的体验应该是为了不断的复购。
享梦游比较前卫,做了社交旅行的概念,确实很吸引人,只是模式上有争议。
锚定
|我们怎么定义旅行
其实脱离了案例,很难把一件事说明白。作为一个自由人,我也不好去举太具体的例子,仅凭过往的经历和观察,输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欢迎各位大佬一同细致的探讨或有一些合作的机会。
讲讲我自己的体验吧。我不算一个去过很多地方的旅游人,但是到一个地方会比较久的停留,或是一个月或是几个月。旅游本质是反映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三观。只是换了一个地域,把自己的三观展开,对一个地方风土人文的理解,对不同环境下自己生活的适应。在互联网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其实不同的地域旅游也只是大同小异,除了醉情于个性鲜明的山川湖海外。真正感受深的,是自己的三观与在地发生链接时的反应是否满足自己的爽点。
就是不管在哪,我都有可以活出自己的自由感。
或许这是旅行给大家带来的,不断验证自己的底层吸引力。
//
文丨双桨
olaDAO数字游民社区·长沙/深圳
地址:长沙市芙蓉区嘉雨路oladao空间数字游民社区
(高德导航可达/地铁2、6号线人民东路站/地铁5号线芙蓉区政府)
深圳·腾讯滨海大厦下
期待活动发起和相聚
详情后台可私
也期待下方投资我们,苟富贵,必不忘
发布于:福建省网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