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党吗?很好!
但请你先考虑一下
你准备为革命献出自己的生命吗?
被敌人逮捕了你能保守秘密吗?
你能永远服从组织吗?”
这是革命烈士陈子涛
曾对要求入党的同志说的话
这半个多世纪前的“灵魂三问”
至今仍让人感到震撼
在“七一”之前
有一份沉甸甸且珍贵的物件
跨越千里
从广西玉林老城区
运送到了江苏南京雨花台
对信仰的守护与对英烈足迹的追寻
在这一刻交汇
在广西玉林市玉州区玉州路的一个老社区里,有一处百年民居院落,修复完好,陈设如旧。老宅子的楼梯很狭窄,二楼的屋子里,还保存着不少一个世纪前的老物件、旧家具。这里是陈子涛烈士的故居。
陈子涛,1920年出生,著名的《文萃》三烈士之一,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之一。1948年12月27日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28岁。
陈子涛侄子 陈江:对我们后辈影响最大的是二伯父陈子涛。新中国成立前,二伯父在上海、南京一带工作,在南京雨花台牺牲了。书柜里存有很多他的书籍,比如哲学方面、进步思想的书籍、各种各样的小说等等,这个柜子起码有一百年了。我爸在世的时候,平时都用两个锁锁起来,这些都是比较贵重的书籍,他会很细心地保存好。
陈江是土生土长的玉林人,他的父亲有两位哥哥,二哥,就是陈子涛烈士,也是陈江的二伯,是全家人最敬仰的先辈。看到老宅里这些老物件,陈江和亲朋们总会想起家中这位先辈。
陈子涛堂弟 陈家经:一讲到家教,都讲要像子涛那样忠于事业,都以他为光荣。
陈子涛堂弟 陈松:陈子涛牺牲了,我们感到非常痛心。陈子涛坚持党的信念,是我们的好榜样。
七十多年前,陈子涛烈士以笔代枪,把党的声音、党的主张和号召通过报刊文章,传递给广大民众,直至最后壮烈牺牲。虽然历经岁月变迁,这些与陈子涛相关的物件一直保存完好。
陈子涛侄子 陈江:这个箱子一直是我父亲在保存,他很细心,对于书籍很珍惜。他们三兄弟以前读书时,平时没什么事就看书,自从我父亲过世后,二十多年都是由我保管。我们想着,以后有一天它会有它的应用价值的。
每年,陈子涛的亲人都会专程来到雨花台烈士陵园祭拜。陈江也逐步与雨花台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熟悉起来,他一直想着应该把家中的“宝贝”交到这里保存。
陈子涛烈士的家人希望将烈士的遗物捐献给烈士陵园,让他的故事被更多人了解,让革命精神更好传承。总台记者也提前和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沟通,希望一起见证、促成陈子涛烈士亲属的心愿。
历史追寻 雨花台抢救性征集烈士文物
雨花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集中殉难地。在广西玉林,陈子涛烈士的后人一直想着把这些珍贵的历史物件保存好,上交给国家。
总台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也一直在开展烈士相关的文物史料征集工作。
近年来,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一直在进行文物史料征集工作,其间,他们奔赴全国20多个省份,抢救性征集了千余件雨花台烈士文物史料。在这里记者也看到一些跟陈子涛烈士相关的史料及文物。
陈子涛1920年12月28日出生于广西玉林县城南门新地村,读过小学、初中。1937年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冬,入职《广西日报》后,陈子涛开始了以笔为枪的新闻生涯。
今年“七一”前夕,南京雨花台的工作人员还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专门查找了有关于陈子涛在《广西日报》上刊登的文章。
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宣传策划处宣传策划科副科长 周鑫玥:我们根据之前了解的陈子涛烈士的革命工作经历,推断出了他可能在1940年到1941年期间,发表在《广西日报》有署名的文章概率很大。由于扫描件是图片格式,没有办法检索,所以我们只能把一张张图片放大,再一点点看每一篇文章的作者。看着这些80多年前的报道,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一段艰苦斗争的峥嵘岁月。
1944年,陈子涛赴成都入职《华西晚报》,同时供稿《自由画报》。1947年,陈子涛主持进步刊物《文萃》杂志的编辑工作,为躲避查禁,他带着一只皮包奔波于上海的街头巷尾,完成约稿、审稿、校对。1947年3月,陈子涛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陈子涛等人被捕,最后一期丛刊未能发行。
中共玉林市委党史办公室宣教科科长 钟坚:在1988年4月中共玉林市委党史办编印的《陈子涛烈士事迹专辑》上记载,他对要求入党的两位《文萃》工作同志斩钉截铁地说:“入党吗?很好!但请你先考虑一下,你准备为革命献出自己的生命吗?被敌人逮捕了你能保守秘密吗?你能永远服从组织吗?”陈子涛烈士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书写了一段不朽的革命篇章。对党的忠诚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学习、传承。
1948年12月27日,陈子涛牺牲于雨花台。总台记者采访了解到,对于陈子涛烈士,早期从事新闻工作时发表的报道全文,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研究人员此前只是完整发现过一篇,大家一直觉得殊为遗憾。
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的研究人员为了让英雄的事迹的细节更加丰富,他们一直在征集烈士相关的文献文物史料,还计划专程前往广西玉林,想亲手接过陈子涛烈士亲属沉甸甸的嘱托。
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陈列展览处副处长 胡卓然:希望全社会各界都能够把他们无意中发现的,或者家中收藏的与烈士有关的文物文献,都以线索的形式提供给我们。这些将转化为我们研究工作上最重要的素材,也是填补烈士生平空白的最重要的资料。
心愿汇聚 让历史物件重回归烈士“身边”
从广西玉林,到江苏南京,从烈士亲人到烈士陵园工作人员,大家都在保护传承与烈士有关的史料文物。在今年“七一”前夕,在总台记者陪同下,双方心愿汇聚,一些与陈子涛相关的物件回到了烈士“身边”。
在记者陪同下,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专程来到广西玉林陈子涛纪念馆故居,经过仔细清点,雨花台工作人员接到了烈士相关的物件。总台记者也在现场见证、记录了整个捐赠过程。
陈子涛烈士牺牲时年仅28岁,并未留下子女。他的兄弟生前一直守护着与陈子涛烈士相关的物件。如今,这些史料文物也成了陈家后人的情感寄托。
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宣传策划处文艺创作科负责人 王笑:大部分是陈子涛青少年时期读过的书,有传统文化书籍、西方哲学读物、进步思想启蒙读物等等。其中还有一封信特别值得关注,是陈子涛弟弟陈家坦写给父亲的信,信中提到哥哥陈子涛“为了大多数没有饭吃的人的利益,为了大多数人的生命与血汗,对不住我们家里几个人,我觉得不是罪过,更不是耻辱”。这体现了陈子涛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
陈子涛侄子 陈江:我们将这些历史物件赠送给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我们也希望全国更多的人能了解到陈子涛的事迹和精神,让红色精神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随后,雨花台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把这些新收集的物件带回到了南京。在南京的研究工作室里,一本文史书籍吸引了大家,这里记载着陈子涛走上新闻事业的“启蒙”事件。
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陈列展览处副处长 胡卓然:在新征集到的1988年4月编印的玉林市文史资料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述,1937年12月6日,邹韬奋等知名爱国人士曾经途经玉林,陈子涛和同学们连夜请邹韬奋来学校做抗战形势的报告。邹韬奋先生在学校做报告之后,单独接见了陈子涛,并在纪念册上留言、签名。这无疑是在给选择职业的陈子涛以莫大的鼓励,并且在他年少的心灵上埋下了一颗投身进步新闻事业的种子。
接下来,工作人员要对这些珍贵史料进行信息提取、数量清点、尺寸测量、影像采集、修复暂存等工作。
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宣传策划处文艺创作科负责人 王笑:通过征集更多的烈士遗物,充分挖掘其价值内涵,将这些史料用于英烈研究、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等领域,让更多人了解雨花台烈士的事迹和精神。
两个心愿的双向奔赴,让信仰的光穿越时空——从玉林的晨露到雨花台的星光,心愿归位,信仰传承。
初心不改走过百年,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陈子涛以自己的生命作答。
如今,当人们来到庄严肃穆的雨花台烈士陵园,都会在烈士墓前驻足停留,触摸历史的温度,感受着信仰的力量。
雨花台烈士陵园将继续通过征集更多的烈士遗物,充分挖掘它们的价值内涵,让烈士形象立体丰满,让烈士事迹可看可感,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网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